塑胶容器加工是指通过特定工艺将塑胶原料(如聚乙烯、聚丙烯、PET 等)转化为具备存储、包装或使用功能的容器产品(如食品包装盒、化妆品瓶、工业储罐、家用收纳盒等)的过程。

塑胶容器加工需经过 “原料预处理→成型→后处理→检测→包装” 五大环节,确保产品质量与合规性,以较常见的 “注塑成型食品餐盒” 为例,流程如下:
原料预处理:确保原料纯净、干燥
原料筛选:去除塑胶颗粒中的杂质(如灰尘、金属屑,通过筛网过滤 + 金属探测器检测),避免影响成型质量;
干燥除湿:部分原料(如 PET、PA)易吸潮,需通过干燥机(温度 80-120℃,时间 2-4 小时)去除水分(含水率≤0.05%),否则成型后容器会出现气泡、开裂。
成型加工:核心塑形环节
注塑机调试:设定加热温度(如 PP 原料加热至 180-220℃,PET 加热至 260-290℃)、注塑压力(50-150MPa)、冷却时间(10-30 秒),确保塑胶熔融均匀、填充充分;
模具安装:将定制好的餐盒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,校准合模精度(避免溢料或填充不足);
批量生产:启动注塑机,自动完成 “熔融→注塑→冷却→脱模” 循环,机械手取出成型的餐盒(带浇口,即原料流道残留部分)。
后处理:优化外观与功能
去浇口 / 毛边:通过人工修剪或自动化设备(如冲切机)去除容器上的浇口、毛边(尤其是食品容器,避免划伤手或残留);
表面处理:根据需求进行表面加工,如:
印刷:丝印(印 logo、图案,适合简单图形)、烫金(提升质感,如化妆品瓶);
镀膜:在 PET 瓶内壁镀铝(提升密封性,延长食品保质期);
抛光:对 PC、PS 容器进行表面抛光(提升透明度与光泽度);
组装:若容器带盖(如餐盒),需将盖与盒体组装(部分通过自动化组装线,确保卡扣贴合紧密)。
质量检测:确保合规与性能达标
外观检测:检查容器是否有气泡、裂纹、变形、毛边(人工目视或机器视觉检测,不合格品剔除);
尺寸检测:用卡尺、千分尺测量容器的长宽高、壁厚(如餐盒壁厚需均匀,误差≤0.1mm);
性能检测:
食品容器:进行 “食品安全测试”(如迁移量检测,符合 GB 4806.7-2016)、耐温性测试(如 PP 餐盒放入 120℃烤箱,观察是否变形);
工业容器:进行 “承压测试”(如储罐注水后加压,观察是否漏水)、耐腐蚀性测试(浸泡在指定化学液体中,观察是否损坏);
批次抽检:每批次随机抽取 1%-5% 的产品进行全项检测,合格后方可出厂。
包装入库:保护产品与便于运输
内包装:用食品级 PE 袋单独包装(食品容器),或用纸箱分隔包装(避免运输中碰撞磨损);
外包装:将内包装好的产品装入瓦楞纸箱,贴上品名、规格、批次、生产日期标签;
入库存储:存放于干燥、通风的仓库(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塑胶老化),按批次分区存放,便于追溯。